2014年10月6日 星期一

兩篇親職教育文章共賞


※培養正當休閒娛樂 別讓孩子沉迷3C(文章來源: 103914日國語日報)

林淑雲/國小教師(桃園縣)

 新學期展開了,家長要儘快改善孩子暑假玩手機,拚命上網的行為,以便投入課業學習。據筆者經驗,家長大費周章禁止孩子上網、玩手機,只會適得其反,產生衝突。家長如何讓孩子使用手機,又不影響學業,造成視力下降,還能享受手機上網、遊戲等樂趣,以下提供經驗分享。

 親子規畫好作息表,賞罰也要說明。例如每天規定上網、玩手機半小時或一小時,如果違約就取消一次或兩次上網、玩手機的權利。而且家長每天不管多忙都要了解孩子使用手機的狀況,乘機教導正確的使用手機規範。

 另外,最好培養其他的休閒娛樂。例如鼓勵孩子玩童玩,像是彈珠、沙包、跳繩,或打球、踏青、旅遊等替代方案,減少孩子對手機的依賴。

 

※培養孩子自動自發 從改變碎碎念的習慣開始(文章來源: 103924國語日報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文/陳怡婷(宜蘭家庭教育中心特約心理師) 

案例
 最近,滷蛋(化名)迷上了新款電動遊戲,每次放學回家都不寫作業,卻直接打開電腦玩,即使媽媽請他以課業為重,不要沉迷電腦遊戲,但滷蛋依然不為所動,媽媽很生氣,最後把電腦直接關掉。
 沒想到這一關,滷蛋生氣了,直接對媽媽大吼大叫,滷蛋覺得自己不被尊重,玩遊戲一直被打擾,加上媽媽碎碎念讓他感到厭煩,結果連晚飯也不想吃,就把自己關進房間。
 這樣的情景幾乎天天上演,有一次在巷口遇到滷蛋的媽媽,她向我抱怨:「到底有什麼方法,能引導孩子改變呢?」

問題分析
 家長都很希望孩子自動自發,感覺到孩子拖拖拉拉時,就忍不住反覆提醒,越講越生氣,不自覺的就變成了「碎碎念」。
 碎碎念,是一種讓人不愉悅的溝通狀態,不論是主動碎念的人,或是被碎念的對象,都會感受到壓力、生氣及無力感。這樣的溝通模式,長久下來,很容易使被碎念的人在關係中逐漸疏遠,透過空間獲取自主權,或者,使被碎念的人變得更加被動,只有在被碎念後,才敢去從事某種行動,因為擔心做錯事會被罵。
 其實,碎碎念也展現了一種權力不對等的關係。主動碎碎念的人,有一種對生活習慣、行事原則等該怎麼做的標準,他將自己的標準,透過碎碎念的方式,要強行灌注給另一個被碎念、被管控的對象,希望他可以遵守。
 最常出現碎碎念的生活情景,就是家長要孩子回家後,一定要先寫作業才能看電視或打電動;在飯桌上,家長希望孩子先吃飯才能夠吃零食;還有一些衛生習慣的部分,像是孩子回家後衣服亂丟,家長希望他整理好。家長的立意雖佳,但是當這些想法,是透過碎碎念的形式來傳遞時,就可能造成不好的效果。
心理師解惑
 耶魯大學的潘德隆教授,其專長之一是說服別人,他提到人的內心,有「心理反抗機制」,你越要他做什麼,他就越不想做什麼。因此溝通時,我們可將焦點專注在對方可能改變的方向,讓他想想看,這樣的改變對他的正面影響,以及他何時會想去做,用問話和引導的方式,漸漸說服對方。以下七個步驟,就是運用潘德隆教授曾使用的「立即影響法」,來談該如何引導孩子改變。

潘隆教授的「立即影響法」七步驟
1.
選擇一個雙方情緒平穩的時候,針對回家後 應該做的事情,和孩子溝通。不要在孩子正在玩遊戲時與他討論,以免發生衝突。
2.
詢問孩子自己的想法。關於目前先打電動,再讀書對自己有什麼影響?自己想要改變嗎?方向是什麼?
3.
詢問孩子有多想改變?以一到十分表達,一代表不想改變,十代表百分之百想改變。
4.
詢問孩子,為什麼沒有選擇更低的分數?如果孩子選擇一,可以問如何讓一變成二。
5.
請孩子想像,如果自己朝著想要改變的方向進步,會有什麼正面的結果?
6.
請孩子解釋,這些改變為什麼很重要?
7.
如果有下一步,那會是什麼?想要做什麼?(專注於下一步的改變,而非制定改變期許,前者帶來希望,後者可能帶來壓力。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